1 研究生介绍  各位26考研的学子们,你们好!我是25届报考华南理工大学的考生,Y学长,前沿软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820有机化学取得了120+分,目前以一志愿成功上岸。 
做出考华南理工研究生的决定仅需几天时间,但备战却是长达几个月的努力。在备战考研的过程中,我经历了诸多坎坷和挑战,这些复杂的过程无论是学校琐事还是家庭带来的压力,都只能由我自己默默承受。
我相信也有不少考生可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但我从中认识到两个至关重要的道理: 1. 永远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若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考上,那凭什么指望他人相信?在整个备战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同行者中途放弃,他们未能经受住内心的煎熬。我身边的同学大多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寻找工作作为考研失败的退路。而我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一份简历也不投递,一次校招活动也不参加。我坚信自己能够考研成功!!! (当然,并不是要求大家效仿我的做法,而是希望大家能够学习我那种必上岸的信念)
2. 当发现一个漏洞时,任何时候开始弥补都不算太晚。在我备考期间,甚至是直到初试前50天左右,我都在质疑自己是否能够顺利上岸。因为我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太多的不足之处,这些问题似乎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然而,当我抛开杂念,立刻投身于弥补这些缺陷的工作中时,我才意识到这些困难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克服。时间会激发出我们巨大的潜力,正如我们在最后几天疯狂背诵肖四那样。
2 各学科全年备考规划分享 考研英语 我对考研英语的复习策略与大多数人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我认为我的学习思路同样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不同于多数人的做法——拿着单词书或单词APP死磕词汇,我选择从学习英语语法入手。事实证明,这样的决策是正确的。即便单词储备量庞大,倘若缺乏扎实的语法根基,依然很难理解文章的具体含义。我知道很多人即使对文章中的每个单词都知道,但是就是会出现“看得懂却读不通”的情况,不用怀疑就是你的语法出现了问题。
至于背诵单词的方法,我也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式。在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语法之后(一天就可以完成),我开始每天写一篇英语阅读(不限时间),并辅以B站教师Eli田瀚博的考研英语精读。与此同时,我还特意准备了专门用于记录生词的笔记本,将考研真题中遇到的所有陌生单词以及熟词僻义都记录到其中,并每天至少翻阅2~3次。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单词的记忆频次对于巩固记忆至关重要。
考研英语本质上属于一种“哑巴式”英语测试模式,唯有通过反复地接触和感知某个单词,方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平时会利用便利贴贴到在桌面上或常用书上,这样在不经意间会多看到单词两眼。另外,在背诵单词的过程中,请务必要牢记每个单词的词性,这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该单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我们遇到一个未曾见过的新单词时,是先推测其词性再通过前后文推测其大意。 为了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我采取了最为直观有效的途径——阅读外刊。
在完成了大约一半数量的英语真题试卷后,我订阅了一个为期一个月的英文外刊《每天一篇经济人》,并停止刷考研英语真题。取而代之的是,我开始每天投入一定的时间来阅读各类外文期刊杂志,广泛涉猎不同话题的英语外刊。这样做不仅能有效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还能让我们逐渐适应各种类型的英文写作风格和表达习惯。此外,了解英美两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例如,“三权分立”等对有些阅读理解很有用处。
距离初试剩余50多天时,我继续把剩下的考研英语卷子写完,与之前不同的是,我会把每一张卷子都当成考试,记录做每一种题型和每一篇阅读所用的时间。  对于小作文,我是跟石雷鹏老师的课,小作文分值不高,只要单词拼写、语法、作文主题没有问题,一般分值都不会低。对于大作文,我是采取的集百家之长➕自己改写,以免和别人撞了模板。值得一提的是,英语作文一定一定要自己在考前多练几篇,熟悉熟悉自己收集和改写的模板。
考研数学二 数学是我最早着手准备的科目之一,但我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
经过反思,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计算时常出错。我在数学考试中失分的90%都是由于计算失误及符号遗漏所致。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定一定一定要重视计算的准确性!!!
2. 学习过程断断续续。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常常因某些事务而中断学习进度,这不仅降低了学习效率,还让我频繁遗忘先前学到的内容。
3. 经常忘记公式。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这一点很不可思议,但实际上数学学习中需要记忆的内容着实不少,特别是在涉及二级结论的记忆时,很容易发生混淆或记错的现象。
关于我的数学学习进程:5月初开始,最初我是按照学长学姐们的推荐,观看汤家凤老师的网络课程,并同步使用汤老师的1800题进行练习。这一阶段大约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涵盖了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基础知识及其相关习题。
然而,在回顾过去所学内容时,我发现自己的记忆变得模糊不清,只能写一些较为简单的题目。为此,我又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观看张宇的基础30讲重新温习了一遍所有知识点,直到8月末我才正式开始了数学的强化阶段。
我的数学强化主要采取了专项训练的方式。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在B站浏览时发现了考研竞赛凯哥的相关视频资料。基于此资源,我结合历年真题试卷展开了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需要注意的是:针对自身薄弱环节进行专项提升,而非全面覆盖所有内容,以免浪费宝贵的时间) 完成上述流程后,距初试仅有约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个阶段内,我仅写了张宇八套卷的模拟测试,每天坚持翻阅之前的真题卷进行错题分析和巩固已知公式。临近考试的最后几天,请务必确保自己不在基础知识层面出现问题。
在我看来,学习数学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是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 三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实现质的飞跃。
考研政治 考研政治是在8月初开始的,在备战初期,我看的是徐涛老师的强化课辅以肖老师的1000题和苍盾的选择题题库。直接强行背诵知识点我觉得是一件特别离谱的事情,政治的知识点背诵结合刷题目才是最有效率和最轻松的方式。
对于时事政治主要有两个来源: 1.机构老师的总结,一般选取一个老师总结背诵即可; 2.通过短视频学习,大数据的时代,在吃饭的空余时间刷取零散的时政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此次考研有两道时政就是这样刷出来的)此外,临近考试的时候我会根据一些政治老师的预测卷来完善自己的选择题知识点。
在前期的时候不应考虑大题的问题,政治的大题是可以20天速成。说来也神奇,我在肖四还未出来的时候就有预感肖四不可能这次也压得那么准,于是我花费了一个星期背诵腿姐的万能模板,接着背诵了肖四的语料(千万不要揪着答案背,不仅慢不说还不够灵活)。
最后我觉得如果有时间的话,抽出一点时间来练习练习自己的字体和政治答题卡的排版还是很有必要的,这部分一定程度上也对改卷老师会给你打多少分有影响。
820有机化学专业课备考 专业课是我此次备考中最难忘、最坎坷同时也是学的最好的一项科目。起初我在网上搜索得知所需使用的教材应该是《有机化学》(高鸿宾主编第四版),然而后来却发现真正的指定教材是《有机化学》(高鸿宾主编第六版)。
我第一遍学习是自己一字一句的看完整本书,但是看完之后我发现我并不会做题目甚至对两周内看完的知识点还有点模糊。接着我购买了华工的蓝宝书知识点笔记和华工蓝宝书真题卷,根据华工考研院蓝宝书标出了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及时调整了复习方向。
尤其是在背诵反应时,可以直接借助蓝宝书知识点笔记背面附赠的总结图表来进行高效记忆。  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我紧接着进入了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那就是有针对性地展开专项练习比如,命名题、反应题、酸碱性及稳定性的对比等。通过这一系列系统的专项训练过程,我逐渐意识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想要学习好有机化学,就必须牢牢掌握每一个反应机理。只有充分的了解反应机理才能面对一个新的反应题目时快速地识别出来。
我使用的专项训练题目来源是《蓝宝书真题书》的前半部分以及《有机化学复习指南与习题精选》和课本的课后习题集。我也有听说过不少人推荐李小瑞所编写的有机化学习题集,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吃透其中的两本书也是够用的。
在完成了各项专项练习任务之后,请务必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来认真对待历年的真题试卷。(具体注意事项有:1.用一张空白的A4纸充当临时的答题卡;2.严格遵守考试规定的时间)
最后,在完成所有试题作答之后,要结合蓝宝书的答案解析弄清楚这张卷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不要带着疑问就开启了下一张卷子。
在这里,我强烈建议添置一本笔记本,笔记本专门记录在做题时遇见的不懂,模糊,容易弄混的知识点,并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看。  同时,对于某些难记忆的点比如化合物俗名和某些顺序(例如离去基团的离去顺序),可以利用平板进行周期性默写。  我在距离考试剩下二十多天的阶段,我停止了接触新题目,我选择了不断复盘真题和错题,并重新归纳了一遍书本上和笔记本上的知识点,和书本上的题目,以此保证我最佳的知识储备。
坦白地说,在备考初期由于误用了第四版教材的缘故(原本以为这是官方指定版本),致使我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遭遇不少的曲折,比如知识点已经过时、细节描述过于简略等。但是我用我的经历向大家证明了即使是书不同,知识点也是相同的。
3 学长有话说 分享至此告一段落,同时也意味着我的回忆之旅暂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此刻回首往昔、展望未来之际,我不禁深深感叹——原来人生旅途中的每一次跌宕起伏、每一次披荆斩棘的经历背后都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智慧与力量啊!
愿每一位正在奋力拼搏、追逐梦想的朋友都能够从中汲取到源源不断的勇气与动力,并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
|